Management library
Management library
作者:Celine Wei、Jenny Ding、Marisa Wang 发表时间:2004-10-28
无论一个管理者的时间如何紧张,在他繁忙的日程表上,总会寻觅到"培训"的安排。他们中的某些人并不缺乏显赫的教育背景和多年的管理经验,他们在事业上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功,但是依然对各种培训保持着敏感的关注。
那么,对那些已处于企业中高层的经理人来说,是什么促使他们如此努力地接受各种培训,并且乐此不疲?来自上海、北京和深圳的三位经理人通过他们接受培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。
王爱华:培训让我更加自信
由于国家项目审批周期的关系,每年到了秋天,通常都是电信行业的淡季。但王爱华却依然常常忙得不可开交,"每天的时间好象都不够用"。这位上海卓扬科技公司的运营总监,正抓紧这段难得的工作空闲,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:公司统一组织的,部门之间的,部门内部的,还有一个MBA的课程班。
三十出头的王爱华对于培训的热衷由来已久。几年前在郑州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时,培训曾使她踏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台阶;2002年跳槽到上海这家公司之后,新环境的快速知识更新,又让她必须经常通过培训,来保持"一种游刃有余的自信"。
第一个台阶 来上海之前,王爱华已在先前那家公司担任了两年多的制造分公司总经理,采购、生产、存货、商务处理统统一手抓。而最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质量部员工,她形容自己原来是一个"内向得看见陌生人尽量溜走的人"。
一次关于ISO9000质量体系的培训,让她踏出关键一步。"那时候,公司培训机会很少。因为我在质量部,就被安排去参加了。"王爱华回忆说,那是一系列的培训,自己选择的是其中写文件的工作,后来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一整套文件和作业指导书,并且在最后讨论的过程中,对文件体系建设侃侃而谈。"就是因为这次表现得比较突出吧,培训之后我就提升为了质量部经理。"她把这看作自己职业生涯最大的转折点。
"做到管理层之后,感觉视野完全不同。我做员工的时候,是个抱怨特别多的人,自己做了经理对这种员工特别头疼,也不怎么会沟通。"王爱华自嘲做了一年很糟糕的经理,那以后她就不断寻找各种培训机会。最有意思的是,还冒名顶替去上了公司总裁报的一个MBA班。"他没时间去,我就说,我去给你做笔记,回来讲给你听。就这样每个周末上课,坚持了一年,直到我离开郑州。"
在培训中自由自在 到卓扬科技的第一年,被王爱华称为"很痛苦的一年"。那时,她既担负着公司整个体系重建的压力,又面临着快速知识更新的冲击。"工作特别忙,亲自去选生产线、选厂家、选体系,还要和内部人员磨合;但是工作时又会发现很多领域是自己不熟悉的,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学。"对王爱华触动特别深的是,以前在郑州公司里,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粗放,人才比重的很大一部分是工人;而在卓扬就完全不同,需要员工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,这对自己的招聘技巧提出了挑战。
"有很多事情,我以前只是很朴素地认为应当如何,但是既没有理论的背景支持,也没有未来的发展牵引,非常散。所以我需要去做各种培训,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整合起来。"这以后,公司组织的人力资源课程,以及相对陌生的成本控制、时间管理等培训,王爱华都会尽量参加。
卓扬科技虽然只有100多人,但公司内训的密度很大,特别在业务淡季的时候。据说,最近三个月,已经陆续组织了七八次。除了少部分管理培训之外,内训多是产品、技术方面的专业内容,或针对项目的强化推行,如上马ERP之前的系列培训。但这些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来说,还很不够。王爱华就觉得,公司培训都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,而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,只是"这么东补一块西补一块"肯定不行。所以,度过了第一年的繁忙之后,她自费去选择了一个历时两年的工商管理课程班,开始系统的学习,并希望能从更多的人那里,分享到新鲜的思路。
将转训进行到底 和刚到公司时的孤军奋战和手忙脚乱相比,现在的王爱华要轻松得多,因为她的很多下属经过培训,已经能够独当一面。"现在ERP、外包管理都有人负责了,那时候这些人的背景都是零!当时也做过招聘,但一个总装员岗位,花了七八个月才找到适合的人,这个时间成本足够我培养一个内部员工了。"所以,与招聘新人相比,她更倾向于多做内部培训。
自己热衷培训的王爱华,现在要求部门里的每个人都要出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,并为他们争取一部分的公司经费。她还发明了一个新词:"转训"-让员工给全部门培训自己最近上过的课,或者讲解自己负责的工作,遇到哪些问题,如何解决等等。最近每星期都安排了两次。关于"转训"的灵感,也许最初就来自这一点小小的私心:"把他们培训出来,自己就解脱了,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。"
其实转训的好处还有很多。"比如,采购部的员工把采购策略、谈判技巧这些东西讲给大家听,整个部门就会有一个对采购的概念。不会盲目要求今天一定要到货,或者抱怨原料怎么这么贵啊,可以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矛盾。"除了知识分享,转训在部门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开放的文化,这一点让王爱华觉得最为成功。
吕宗伟: 培训就是加油站
"你知道与人交谈时应该注视对方什么位置?"吕宗伟说,"是耳朵,而不是眼睛。看耳朵可以使目光更为自然,而不容易造成交谈双方都四目不定的尴尬情况。这都是培训教给我的,注意这些细节也使我受益匪浅。"
缩短工作低潮期 吕宗伟是广联(中国)有限公司网域产品事业部经理。他不仅自己经常接受培训,也要求公司里的员工每三个月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。"我们公司的销售人员平时都比较忙,即便如此,我也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多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。"他说。
对于培训,吕宗伟有自己的理解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,大家就会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模式,既有的模式可能成为桎梏,阻碍自己和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。而培训就像是加油站,提供新的技能和观念,帮助他们打破桎梏,避免思想的僵化。"人的工作周期呈抛物线型,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把两根抛物线之间的低潮期缩短。培训就是缩短这种距离的手段之一。"
帮助拿下千万大单 抱着这种心态,吕宗伟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。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,他每年也要保证参加四五次,并且会抽时间自己参加一些知名的培训。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北洋战略研究院的一次"大客户管理"培训课程。课程内容包括约见大客户的一些技巧、如何迎合客户需求等方面。这正是吕宗伟所需要的。"以前基本是哪儿有单我就去哪儿,做的单也基本没有超过千万的,"他说,"我一直想有所突破。"
注重细节在拿下大客户时十分重要,课堂上讲的一些技巧给吕宗伟很大的启发。比如第一次与客户见面,在着装上要穿得体面得体,最好比客户的衣着档次更高,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;第二次见面,大家已经熟悉了很多,穿着上要让客户感觉平和,大部分客户也是抱着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易;第三次或以后与客户见面时,为了拿单的目的,则要穿得比客户稍逊色一些,让客户有种甲方的被尊重感。
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,吕宗伟发现很多技巧以前他在工作中都实践过,但自己并没有刻意对言行进行总结提炼,所做所为完全凭借感觉和经验,并且自己的感觉也不太全面。参加了培训之后,他知道了什么是应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,培训使他的工作更有系统,更注重条理,并且参加完培训后,他的工作更加有章可循。
这次培训甚至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次不小的转折。"我终于可以拿下千万级的大单了!"吕宗伟至今仍十分感谢那次培训。
除了销售技巧上的培训以外,吕宗伟也很重视专业技术性的培训。他认为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除了要对自己的产品有深入地了解外,还要做到触类旁通,才能更好地给客户讲解产品的性能及优势。不仅如此,他鼓励员工进行自训,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强化,而不仅仅拘泥于在正规培训时学习。"处处留心皆学问",在交往中吸取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,"也是一种变相的培训"。
在他的观念里,培训就像是职业经理人的筹码。在多次参加培训以后,吕宗伟感觉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有所提高,不仅技能上有所长进,观念上也得到了提升。
周浩:培训自己投资未来
"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新东西,如果自己不学的话,就会落后。"周浩的语气里充满紧迫感。
作为深圳市开发磁记录有限公司的品质部经理,周浩处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计算机存储行业:计算机硬盘容量升级甚至超过了摩尔定律的三年翻两番的速度。开发磁记录公司生产的盘基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,产品的品质要求近乎苛刻,整个加工过程涉及多种材料科学的最新技术。
所以,大约从七年前起,周浩就开始在培训上倾注大量的时间。他既没错过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,也不停参加由外部机构主办的课程或研讨,还孜孜不倦地自己从外界寻找一些合适的培训项目。从零散的现场管理、ISO9000系统、